幼兒玫瑰疹是一歲左右小孩常見的感染的疾病,較好發於晚春及晚秋季節;
發病時會突然發高燒三至五天,並出現厭食、焦躁不安等現象,
高燒退去後會出現疹子,但通常不須用藥治療,等紅疹自行消失即可
也許,有許多家長對於所謂「玫瑰疹」會感到相當陌生;其實它是一項常見的感染性疾病;
相當於麻疹、德國麻疹等家喻戶曉的名詞,而「幼兒玫瑰疹」就顯得較沒有知名度了。
當醫師碰到這類小病號時,其實心裡是蠻高興的,因為就像他美麗的名字「玫瑰」一樣,
雖然帶有刺,但卻不太傷人。玫瑰疹雖然會讓小孩子有發燒現象,
但不會帶給小孩不良的影響,且病後不留痕跡,也很少有後遺症發生;
如果每個小孩都要生一次病,那麼得玫瑰疹的小孩也許是最幸運的了。
以上摘自嬰幼兒常見疾病 玫瑰疹,裡面有更多資訊。
小雞蛋2/1接種水痘疫苗,那時候醫生有說打完的4天到1星期有些寶寶可能會發燒,
2/7的時候小雞蛋就開始發燒,大概都在38度上下,
因為小雞蛋除了體溫高了一點以外,活動力還是跟平常一樣,所以就先觀察沒有讓她吃退燒藥,
藥袋上是寫38度可以用藥,可是我都是38.5度~39度才讓小雞蛋吃退燒藥,
雖然我是個很容易緊張抓狂的媽咪,可是對於發燒這件事情我不會太過度激動給藥,
因為發燒不代表生病,也不是全部的疾病都會引起發燒,發燒是一種徵兆一種警訊,
發燒只是許多疾病過程中的衍生現象,是一種自我保護效應,這裡有更多關於寶寶發燒的原因 ,
打水痘疫苗時候開的2包退燒藥,在前一天下午1點跟晚上12點兩次體溫到39度的時候,
剛好都是小雞蛋要睡覺的時間,看她好像有點熱到不好睡,所以就讓她吃了藥,
結果2/8早上7點多起來量已經40.2度了,退燒藥吃完了,也擔心打疫苗真的會燒到這麼高嗎?
醫院還沒開始看診就趕快去醫院等看醫生了。
等看醫生的時候小雞蛋雖然看起來有點懶懶的,可能是還沒睡飽,可是還是一直動個不停,
等到開始看診的時候量已經降到37.8度,
醫生問了小雞蛋的食慾活動力一些狀況,小雞蛋除了體溫比較高以外其他都沒什麼差別,
看診前在醫院椅子扶著走來走去,看診的時候也是一直動不停一下想拿護士阿姨的筆,
一下抓住醫生伯伯的聽診器的小熊頭,醫生診斷應該只是玫瑰疹,退燒出疹就沒事了,
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初期感冒跟玫瑰疹有時候容易誤診,所以醫生除了開退燒藥,
還開了一瓶感冒糖漿,說喉嚨"好像"也有一點紅紅的,喝不喝都可以??(那幹嘛開?)
護士給我一張單子叫我要記錄小雞蛋的體溫,還有注意看看有沒有裡面提到的一些症狀,
說如果有繼續燒還是溫度更高過來看診的時候要帶過來,這樣醫生看診比較找得出原因,
醫生說看小雞蛋的樣子,玫瑰疹的機率比較大,應該不是泌尿道感染所以先不驗尿,
只是溫度如果拉的太高再帶過來看一下,叫我不用太擔心玫瑰疹燒到40度其實很正常,
說發燒並不會把腦子燒壞也不會燒成白癡,我是看起來有一副很無知的樣子嗎?
我當然知道發燒不會把腦子燒壞好嗎... 這是阿公阿嬤那代的無知常識了吧。
就醫卡上面的溫度記錄一天大概只要量5次紀錄一下就好,
其實應該是每天固定時間量寶寶的體溫,一天大概3次,有發燒症狀稍微增加次數。
我真的是個很容易抓狂的媽媽,平常都不量,發燒的時候想到就量一下,
去看醫生的時候開了感冒糖漿/退燒藥水/退燒塞劑,
我都是大概比醫生建議的溫度高半度才讓小雞蛋喝藥水或塞塞劑,
不知道耳溫槍是不是有毛病該送回去校正一下,
量我的體溫變化都不大,可是量小雞蛋一下37度一下35度半? 再量一次又回到37度,
2/9的時候體溫都還好比平常稍高一點,但是拉了稀稀便3次,
但是2/10就都一切正常了! 體溫OK也沒有拉肚子了!
2/11發疹了!
洗澡前都還沒有疹子的,一邊洗澡疹子一邊冒出來! 開花了開花了~
由高燒3天左右燒退後發疹子的症狀來看,小雞蛋應該是得玫瑰疹沒錯了(柯醫師自我診斷)。
照片拍不太清楚,其實額頭跟頭皮也都有疹子,身體超明顯密密麻麻的,
看起來好像會很癢,醫生有說玫瑰疹基本上是不痛不癢,除非寶寶會抓再去拿藥回來擦,
可是疹子很妙地只長到小腹接近大腿(就是該邊附近啦)左右而已,下半身都沒有疹子耶?
整個背也是密密麻麻,脖子後面/耳後也都有疹子,
不過睡一覺起床好像就退得差不多了。
小雞蛋真的很有出門玩的運氣,2/12-13我們去台東玩,
發高燒跟出疹子剛好都在要出門前結束,
她可以快快樂樂舒服地出門玩,我跟老公也可以放心了。